来源:历史趣闻人气: 我来评论
嬴政10年时,李斯3107岁,官居客卿。这时候候,产生了1件事。韩国有1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,他来到秦国造访了相国吕不韦,建议修建1条长3百多里的水渠,来解决关中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缺水问题。这项工程,耗费的时间长,消耗的财力大,还要征用大量的劳动力,实际效果还不肯定,但是当时的相国吕不韦顶住压力,同意了郑国的提议并且交给他全权负责这件事。
但是,随着相国吕不韦被驱逐出境,这件事也被查出来,原来郑国建议修建关中水渠,根本就是韩国的诡计,目的就是削弱秦国的国力民力财力。说白了,就是要拖垮秦国,而这个郑国,和李斯也算是旧相识。由于当年李斯刚到咸阳,正是郑国向吕不韦引荐了李斯,所以,李斯自然不能坐视不理。
而且,随着吕不韦被驱逐出境,李斯隐隐觉得郑国这件事没有那末简单。李斯、吕不韦包括现在的郑国,他们有1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外客。而李斯分明感觉到了秦国本土宗室气力对他们这些外客的排挤。如果郑国特务的身份坐实,那末秦国宗室必将会拿这件事大做文章。
李斯想到这些,决定立刻去面见秦王。但是,此时秦王驱外客的旨意已下达。大意就是拿郑国举例子,觉得来秦国的别的外客也和郑国1样用心叵测,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。因此,不论是谁,1律都驱逐出境。这就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“逐客令”。而李斯首当其冲,成为这道政令的牺牲品。
李斯1夜之间1无所有,10几年的惨淡经营和忠心付出,到头来换得是被驱逐出境的下场。不过,此时李斯虽然愤怒,但头脑却非常苏醒。虽然手中的权利没有了,但此时他却掌握着秦国这么多年的国家机密,包括秦国安插在6国的特务名单,和秦国拉拢了哪些6国政要。
李斯知道,1旦嬴政想到这1层,自己1定性命不保,嬴政绝不会让李斯带着这些机密活着离开秦国。此时,随着李斯被驱逐的,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客,大家都唯李斯马首是瞻。如今眼看着离咸阳城愈来愈远,众人都恳请李斯上书秦王,最好是能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,而此时1直欣赏李斯的秦国大将蒙恬来为李斯送行,也恳请李斯想办法留下来。
因而,李斯大笔1挥,写下1篇千古文章,正是《谏逐客书》。李斯知道,千古文章容易,但是要依托这篇文章,改变嬴政的决定,改变千万个外客被驱逐的命运,才是最难的事情。
所以,李斯晓得此时需要的不是抱怨宗室如何陷害自己,更不是打感情牌,绝不能说自己的功劳,而是站在嬴政的角度斟酌问题,看怎样能够改变局势。那末,李斯这篇文章讲了甚么呢?李斯认为,宗室之所以排挤外客,不外乎3点。
第1,贵和贱的区分。在宗室眼里,自己是贵族,而外客多为普通的民众,这就是宗室小视外客的缘由。但是秦王不1样,他应当是心怀天下,志在4海,贵族是你的臣民,我们外客也是啊。
第2,公和私的区分。宗室觉得江山是自己家的,是私有的,但是外客觉得江山是天下人的,是公有的。所以宗室自然不愿意和外客分享私有的东西。但是秦王不1样,他应当晓得天下之道,知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。
第3,是宾客和主人的区分。宗室以主人自居,认为外客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。但是,秦王他不应当这样想,1旦外客离开秦国,肯定是去了6国。如果1旦产生战乱,秦王能够依仗的只有宗室。到那时候,秦国就危险了。
这些站在嬴政的立场说的话,深深感动了嬴政。嬴政也晓得,如今好不容易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的权势,如果没有外客与宗室制衡,那末自己还是处处受限制。况且,外客是奔着自己来的,忠心不2。而宗室呢,效忠的却是皇室。因而,秦王下令废掉了逐客令,所有人官复原职。李斯依托自己1个人的气力,对秦王晓之以理,从而为秦国留下了很多外客人材。
按理说,所有人官复原职,这件事就到此结束,皆大欢乐了吧。但是李斯不是,李斯这时候候做了1件事,他恳请辞去自己的客卿之位。1来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权利才写下《谏逐客书》,而是为了秦王和秦国斟酌的。
2来是既然不份内外,那也没必要设立客卿1职,都是秦国人,客卿客卿,终究是客人的意思。这1举动秦王非常赞同,同意李斯辞去客卿,并任命李斯为秦国的廷尉。要知道,当时秦代是3公9卿的制度,而廷尉的地位就是9卿之首,秦国的最高司法官。
短短几个时辰,李斯从仕途的最低谷,变成了秦国的廷尉,政治的舞台就是如此的残暴而又戏剧。而李斯成为廷尉后做的第1件事,就是为那位水利工程师郑国翻案,支持郑国修建关中水渠。
为何呢?由于郑国虽然是特务,但是修水渠却是尽心尽力。水渠修成,可以解决秦国3分之1人口的食粮问题,如果用在军队上,能够支持1支60万人军队的食粮供应,现在我们提到的汉代和唐代的首都长安,都是建立在关中平原之上。而关中平原的繁华富庶,正是由于这条关中水渠,后来被命名为郑国渠的功劳。
自此,李斯通过谏逐客书,挽救了外客的气力,成为外客的领袖人物。而李斯极力保全的郑国,也通过自己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华,为秦国征战6国奠定了物资基础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李斯,秦国成为广纳贤才的典范,这为以后的强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