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夫卡是1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,国籍属奥匈帝国,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·普鲁斯特,爱尔兰作家詹姆斯·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。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,孤独地奋斗,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的价值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,作品引发了世界的震动,并在世界范围内构成1股“卡夫卡”热,经久不衰。
后世的批评家,常常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1面,忽视其明朗、风趣的地方,米兰·昆德拉在《被背叛的遗言》(Les testaments trahis)中试图纠正这1点。其实据布劳德的回想,卡夫卡喜欢在朋友眼前朗诵自己的作品,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由,自己大笑起来。
卡夫卡1生的作品其实不多,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。英国诗人奥登认为:“他与我们时期的关系最近似但丁、莎士比亚、歌德与他们时期的关系。”卡夫卡的小说揭露了1种荒谬的充满非理性色采的景象,个人式的、忧郁的、孤独的情绪,应用的是意味式的手法。341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,4510年代的荒谬派以之为先驱,610年代的美国“黑色幽默”奉之为典范。
其实国内关于卡夫卡的书是非常多的,特别是叶廷芳先生和叶先生的学生作了许多卡夫卡研究,卡夫卡的传记也有很多种阿,楼主读的是《卡夫卡书信日记选》吧,如果说收录最全的书信、日记、随笔集就是叶先生编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的《卡夫卡全集》,1共9本,这套书应当是我看到的国内卡夫卡作品收录最全的集子了,装祯、翻译质量都很好,不过惋惜不单卖
这有几本关于卡夫卡的书,希望对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有帮助:
马克斯•勃罗德.《卡夫卡传》.汤永宽译.漓江出版社,19999(勃罗德作为卡夫卡最好的朋友,对卡夫卡的生平了解的是很全面的,但是对其解读有的方面也不失偏颇,过于重视宗教方面的影响。但是1般作卡夫卡研究的人除作品外,这1本传记是必读的。)
林和生.《地狱里的温顺》.4川人民出版社,1997(比较1般,只能泛泛的读1读。)
平野嘉彦《卡夫卡:身体的位相》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(平野那本比较精练,简短,犹太传统对卡夫卡作品的影响。最深入的。)
残雪《灵魂的城堡》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(残雪那本属于半传记半评论,主要是从她本身角度来理解卡夫卡,有些观点还是很精辟的,也值得读1读。)
胡志明《卡夫卡现象学》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(胡先生的博士论文,对卡夫卡的生平作品都有深入的探讨,但如果只是想1般了解卡夫卡,而不是作研究的话就没有必要读了。)
叶廷芳编.《论卡夫卡》.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1988(这后两本虽然是对卡夫卡的评论,而非传记,但都超级榜非常值得1看,惋惜现在不容易买到。)
德•弗•扎东斯基.《卡夫卡与现代主义》.外国文学出版社,1991
(其他:我读的那本不是他的日记书信选,是1本传记,名字就叫《卡夫卡》,译者是1个叫郑海娟的人。我知道布罗德的那本,但是目前买不到了,而且他对卡夫卡的读解存在1些问题。还有1本瓦根巴赫写的卡夫卡传,也比较著名,国内曾有几个译本,但现在也很难买到。瓦根巴赫《卡夫卡传》,周建明译,北京10月文艺出版社。)
“卡夫卡式”指捷克作家弗兰兹·卡夫卡的写作特点,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,孤独感与恐惧感和不肯定性。
他笔下描述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,他们在这充满矛盾、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,不安,孤独,迷惘,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,也无力反抗,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前途。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1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,由于他恍如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,他在为人类的未来耽忧。
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,情节支离破碎,思路不联贯,跳跃性很大,语言的意味意义很强。
扩大资料:
弗兰兹·卡夫卡,生活于奥匈帝国(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)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,本职为保险业职员。主要作品有小说《审判》、《城堡》、《变形记》等。
1883年诞生犹太商人家庭,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,1904年开始写作,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。惋惜生前大多未发表,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。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期,又深受尼采、柏格森哲学影响,对政治事件也1直抱旁观态度,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谬的形象和意味直觉的手法,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、失望的个人。
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·普鲁斯特,爱尔兰作家詹姆斯·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。
卡夫卡1生的作品其实不多,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。卡夫卡的小说揭露了1种荒谬的充满非理性色采的景象,个人式的、忧郁的、孤独的情绪,应用的是意味式的手法。20世纪341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,20世纪4510年代的荒谬派以之为先驱,20世纪610年代的美国“黑色幽默”奉之为典范。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,他的1本小说就叫《海边的卡夫卡》。遭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,有残雪、格非、余华等。
在世界文学史上,弗兰兹·卡夫卡绝对是1个异数。作为1个文学大师,他极其罕见地不是该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,更别提甚么“时期的良知”之类的了。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,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: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,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,在1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,母语是德语,血统是犹太人,而他本人又毕生与犹太人的生活、宗教和风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——“我跟犹太人有甚么共同的地方?”他说。他说:“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,不是‘像1个隐居者’,仅仅这样是不够的,而是像1个死人。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1种更酣的睡眠,即死亡,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1样,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。”
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1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,藉着孤独,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,由于它完全来自他个人,也仅属于他个人;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1个化身,他们或叫K.,或叫卡尔,或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,都生活在1个粗鲁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,都“害臊、胆怯、脆弱而仁慈”—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写。
关于卡夫卡,1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,他其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,落落寡合。他身高1米82,相貌英俊,1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,这1点,他短暂1生中可谓频繁的艳遇可资左证。他几近每次去疗养院病休,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产生始而急促热烈、终又不了了之的爱情。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1次婚约的消除就是由于他同菲莉斯的女友、负责调解2人关系的格莱特产生了超乎友谊的关系。菲莉斯、菲莉斯的mm、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1个“法庭”,对卡夫卡进行审判——恰正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、恐怖感和无力感,致使他往后写出了不朽名作《审判》。
卡夫卡1生3次订婚,3次消除婚约,究其根本缘由,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。在他所钟情的写作眼前,常人视为天经地义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,而他个人,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甘心的祭品。从这1点上考量,他焚膏继晷地写作、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,就超出了自厌和自虐,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地;他那低微、昏暗、支离破碎的1生也因此取得了1贯性和气力。
平常安利是1档给玩友推荐那些好玩、弄笑乃至是恶弄、奇葩手机游戏的栏目,偶尔也会推荐1些有趣或有用的手机APP。有些作品也许在同类游戏和产品中没有那末高知名度,也可能会比较冷门和小众。但在游戏审美千变1律的换换口味也不失为1种选择,何不1试呢!
《弗兰兹·卡夫卡》是1款奇妙怪诞的解谜游戏,该作主要以作家弗兰兹·卡夫卡所写著作作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K经历的1系列荒谬奇异的故事。
提起弗兰兹·卡夫卡这位作家,有的人可能不大了解,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、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,他的作品主题大多晦涩难懂、情节支离破碎,跳跃性大,而这款游戏的表现手法也如出1辙。
1天,在波希米亚镇上的小旅馆里迎来了1位特殊的客人,他是1名心理医治师,也就是主人公K,K由于贫困而得不到心上人父母的认可,他只能暂时离开那个使人伤心的地方并在这里安顿下来。虽然生活不如意,但是还是得继续,不久以后,K便迎来了第1个客人,他的冒险旅程也就此开始。
这款游戏的画面说实话有些可爱,和卡夫卡的作品风格其实不是很像,不过用这类画风表现出来确切也有1些独到的见解,搭配上古典的音乐,恍如能够感遭到19世纪小城镇的风情。
《弗兰兹·卡夫卡》作为1款解谜游戏,与普通的作品稍有不同,游戏中没有任何的指引,没有物品栏,不能搜集,1些关键的道具与场景合为1体,10分考验玩家的理解能力与视察能力,而有些谜题则显得莫名奇妙,让人无从下手。场景中的可互动元素比较多,选择也更多,或许看起来绝不起眼的东西,对谜题的解答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。
为何说这是1部荒谬奇异的作品呢?由于1些行动看起来既奇异又弄笑,在K乘坐火车被带去美国的路上,穿过岩穴以后,轨道的尽头是1艘蒸汽大轮船,正常的情况肯定是换乘轮船,可以让人没想到的是火车1股脑的钻进了轮船的货舱里,然后轮船上升起了几个热气球,变成飞着去了.....
在游戏中也不乏1些高难度的解谜,例如数字谜题、文字谜题等,常常玩的可能没甚么感觉,但是没玩过的就头疼了,不过也不用担心,可以在右上角查看答案。整部作品分成4个小章节,全部流程其实不长,至于剧情就留给大家渐渐体会吧,这里就不多做剧透了。
结语这款游戏比较成心思,独特的画风,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和夸大的荒谬主义使得游戏里1些行动都变得很正常,如果你读过卡夫卡的作品的话,在游玩这款游戏之时就好理解多了。
各位老铁们好,相信很多人对弗兰兹卡夫卡手游都不是特别的了解,因此呢,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弗兰兹卡夫卡手游的问题知识,还望可以帮助大家,解决大家的1些困惑,下面1起来看看吧!